冬季养鱼应激的危害与防治

2021-12-18 10:59发布

应激是指对动物产生有害作用的应激因子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现象。简单点说,就是受到了刺激,为了保护自己,适应变化,养殖动物进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没有应激反应,鱼类就不能适应任何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的环境变化与要求。但是,过强的应激反应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容易导致鱼类生长发育缓慢、繁殖能力下降、免疫机能低下以致发病率升高、甚至突然死亡等。

一、产生应激的原因

(一)水的温差过大:一般在正常水温上下3℃就会有应激反应。冬季露天鱼池水温偏低,比如新购进的鱼苗、鱼种下塘时,水的温差大了,会使鱼类发生应激反应,鱼类在水中乱窜,严重的会死亡。

(二)养殖水体环境变化大:如水体中溶氧低、有机物耗氧量高、pH值偏低或过高、氨氮(或亚硝酸盐)超标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残留、过度用药等都可能使鱼类发生应激反应。鱼类出现体色变化、食欲减退、鳃丝肿胀、突眼、充血等症状,从而导致鱼类死亡。特别是冬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降低,水体溶解氧低,水质不稳定,容易出现变化。

(三)养殖密度太大:养殖品种套养不合理以及敌害生物的侵袭也能使鱼类出现食欲下降、游动缓慢、生长迟缓、体质消瘦、体色发黑等应激反应的症状。冬季不适合高密度养殖。

(四)饲养不当:有些养殖户冬季喂料减少,鱼营养不够,饲料配方的改变或者某些营养成分长期缺乏,也可引起鱼类出现体弱、体色变异、出血、集群狂游等应激反应的症状。

(五)拉网:拉网过急、不停食就也会发生应激反应,表现为鱼类打转、昏迷、仰翻等现象。

二、鱼类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

在应激初期,鱼类活动加强、运动增加、呼吸加快(鳃骨活动增加)、顶流逆进和群体活动明显,躁动不安,争向水面活动,翻滚弹跳,进而表现惊恐逃避、躲窜,无休止的游泳。经过一定时期后,鱼类出现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采食,活动减少,游动缓慢,群体聚集势头降低,多带带游动至水面、轻微浮头,逐渐发展至严重浮头,体色变深,衰竭、肚腹朝上、时沉时浮或沉入水底、侧睡不动,接近死亡。

三、应激引起的常见疾病

鱼类为了抵御应激因子会产生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异常反应,当应激因子的刺激强度超过动物的耐受限度时,机体出现损伤,即应激性疾病,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在水产养殖出现的应激性疾病多见为充血、脱粘、伤甲、内脏受伤、缺氧、没食欲、惊慌等等系列不良症状。最为常见的当属鱼类应激性出血病,该病主要出现为鱼在拉网、分池、转箱及长途运输等应激因子刺激下,鱼类全身体表在短时间内发生充血、出血,肝胆异常,鳃出血或淤血呈现紫鳃并导致大批鱼的死亡,全国以吃食性以商品饵料为主的池塘、网箱出现多,危害重大。

四、防治措施

由于诱发鱼类应激反应的应激因子多样性,目前尚未获得特别有效的防治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只有采用及早发现、提前预防、综合防治、治疗的方法,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危害。

(一)环境因子引起的应激处理措施:环境因子包括水温、盐度、溶氧、氨氮、pH、亚硝酸盐、水流等。在养殖水体中,首要应激因素是水温达到或超过鱼类最低或最高生长适温的极限;其次是水温的骤变,突然降低或升高,尤其是短时间内剧烈上升;再次是因水温上升而导致水体内某些物质毒性增强,间接导致鱼类产生应激。另外,如果水质急剧变差,如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突然变化,也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因此,针对环境因子的改变,要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1、合理加水或换水,保持水位,并根据实际情况打开增氧机,保证水体的溶氧;

2、越冬养殖时,须加盖保温棚以保证水体的水温;同时注意水质监测和管理,适当进行改底;

3、使用复合乳酸菌发酵液,复合乳酸菌发酵液不仅可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还促进了养殖动物肠道内环境的健康;减少因化学药品的使用而造成对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以及对水环境的破坏。

(二)生物因子引起的应激处理措施:生物因子包括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

1、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杀死*杂鱼、病原菌和寄生虫;

2、精养鱼池可搭配放养改善底质的鲫鱼和调节水质的鲢鱼;

3、适当培藻,可形成以硅藻或小球藻为优势种群的绿色水体;增加水体溶氧,消耗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三)物理因子引起的应激处理措施:物理干扰因子包括运输、分池、性别分选、疾病防治等。生产操作、饵料投喂和渔药使用等不当易引起鱼类应激反应,因此,要做好处理措施。

1、鱼种运输:鱼种起运前1~3天必须进行拉网锻炼,使鱼体预先排空肠内粪便,减少体表黏液,使之身体结实,习惯密集环境,以适应长途运输。运输鱼苗的水温应控制在10~20℃,运输鱼种的水温应控制在8~15℃,在此范围内温度越低越好。运输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无污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2,以防水环境突变。到达目的地放养时,应保证运输鱼苗用水与池塘水体温差不超过2℃,运输鱼种用水与池塘水体温差不超过5℃。为保证鱼苗和鱼种在运输途中有足够的氧气,除密封充氧外,一般可以采用击水、淋水、换水等方式增氧,有条件的可以用氧气瓶充氧或配备高效富氧等增氧药品。卸鱼苗前可使用抗应激药物(如诱食安神膏(50ml)+金碘(10ml)+泡腾C(10颗)(可用高效VC+E代替)/立方米水体)浸泡鱼苗20-30分钟后再卸车,可以减少因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鱼苗下网箱前可在卸鱼的区域,提前30分钟挂泡腾C(10颗)2袋+诱食安神膏(50ml)2瓶,减少鱼苗的应激性。

2、轮捕轮放:选在水温较低、水体溶氧量较高时段进行,一般宜在黎明,以供应早市。后,必须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使回池的鱼种有一段顶水时间,以冲洗过多黏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鱼浮头。

3、科学投喂优质饵料:应投喂优质饵料,饵料营养成分应满足鱼类生长需求,以增强鱼类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4、正确使用渔药:在选用渔药时要关注有效成分、含量、使用剂量和方法、有效期、生产厂家等。此外,养殖品种、环境条件不同要选用不同的渔药,严格按说明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用量。

作者:韦信贤 来源: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

原文链接:点这